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

  • 西部农村早期儿童家庭教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李玲;石嘉懿;刘一波;

    家庭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家庭教育尤其是西部农村早期儿童家庭教育发展较为薄弱,亟待通过科学评估诊断问题,为家庭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依据。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和家风的论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为指导,基于《儿童早期发展养育照护框架》,开发由家教家风建设、回应性照护、家庭早期学习机会、家庭安全、儿童发展5大领域、15个二级维度、32个指标构成的西部农村早期儿童家庭教育发展评估体系。以西部3省为例进行评估,发现3省农村早期儿童家庭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为0.523,离目标值1仍有较大差距。家教家风建设领域平均得分为0.585,回应性照护领域平均得分为0.531,家庭早期学习机会领域平均得分为0.332,家庭安全领域平均得分为0.566,儿童发展领域平均得分为0.521。可见,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水平一般,家庭早期学习机会尤其不足。基于此,建议在未来的实践中,相关部门将家庭教育评估纳入教育评价体系,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依据。此外,还应以家庭教育发展评估指标为参照,将相关内容纳入家庭教育指导课程。

    2025年02期 v.41;No.184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 大学生专业匹配的结构、现状及影响效应:基于有调节的链式中介

    杨秀芹;徐叶莹;常玲玲;

    专业匹配体现了学生与专业学术资源和环境的相容性,预期可有效改善学习结果、提高学业成就,是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通过对430名大学生的专业匹配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与专业的匹配程度有待提高,揭示了先赋性因素和获致性因素对专业匹配影响上的异质性和影响效应。进一步构建专业匹配、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与学业成就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专业匹配对学业成就的影响路径与关系。结果显示:专业匹配对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和学业成就均具有显著积极影响;专业匹配不仅对学业成就有直接影响效应,还存在间接传导影响效应,即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投入在专业匹配和学业成就的影响关系上存在链式中介效应;学科专业类型显著调节着专业匹配度与专业满意度对学习投入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反映了专业匹配的现状及内部结构特征,阐释了专业匹配的溢价效应及其内部影响机理,并从学术资源有效配置视角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出对策建议。

    2025年02期 v.41;No.184 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 如何理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兼论经济改革策略在教育领域的拓展

    李虔;邱懿;

    过去十余年,教育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一直在探索中。与经济改革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注重经济效益和治理效能不同,职业院校推行混合所有制,旨在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制度性保障,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目前,全国公办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混改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公办职业院校以自身作为主体与企业合作,二是以公办职业院校牵头设立的学校资产管理公司为主体与企业合作,三是以公办职业院校的二级学院为主体与企业合作。相关实践表明,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应受制于传统的产权理论框架,避免因过度强调产权归属等问题而抬高制度门槛。当将混合所有制定位为供实践界拿来用的政策工具,不仅能够破解产教融合深层矛盾,还能为关键领域迁移经济改革策略提供参考。下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迫切需要通过基层创新反哺理论建构,在保持教育规律底色的同时拓展制度创新的可能性空间。

    2025年02期 v.41;No.184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

  • 高阶人力资本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基于东、中、西部教育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分析

    张学敏;甘雪岩;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培育的核心方式,旨在扩增人力资本存量并提升其结构质量,从而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基于共同富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分析我国2011-2021年31个省份的教育人力资本存量和高阶教育人力资本质量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发现教育人力资本存量的扩大和高阶教育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均对共同富裕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高阶教育人力资本是助力共同富裕的关键。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教育人力资本规模的扩张对我国中部地区共同富裕的正向影响最大,东部地区居次,西部地区效果相对较弱;而高阶教育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对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正向影响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效果相对不明显。基于此,应全周期优化教育人力资本,构建高阶教育人力资本培育体系,制定差异化培育政策,着力缩小教育人力资本在共同富裕中的区域差异。

    2025年02期 v.41;No.184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等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内涵新释、运行机理和优化路径

    陈亮;叶明裕;

    新质生产力作为新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新引擎,为高等教育赋能共同富裕提供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擘画。观照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全要素创新内涵,高等教育通过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共同富裕带来新的可能性,并延展本体论、功能论、价值论、方法论等多维新内涵。基于此,高等教育赋能共同富裕形成四维逻辑驱动的运行机理:构建以育强拔尖创新人才为旨归的主体逻辑,以深嵌区域科创集群为职责的功能逻辑,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导向的价值逻辑,以实现共同体共鸣为主轴的实践逻辑。面对赋能过程中高等教育外部性的过度崇拜、社会服务深度的缺乏、优绩主义的蔓延等现实障碍,亟须创新全要素协同育人机制,优化颠覆性知识创新机制,锻造新质生产力联动机制,持续探索高等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优化路径。

    2025年02期 v.41;No.184 4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 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特色教育帮扶政策长期效果评估

    邓翔;张鸿铭;朱鹏润;

    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CHIP)农村住户数据,运用截面数据渐进DID,评估了21世纪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长期效果。研究结果发现:第一,为边远地区补充农村教师的“特岗计划”能够显著提升受益儿童的受教育年限;第二,“特岗计划”能够显著增加受益儿童成年后的个体收入,但对受益家庭劳动力人均农业经营性收入无明显影响;第三,相较男性,“特岗计划”对女性的助学效应更明显,但女性教育人力资本相对提升的优势并未在劳动力市场得到体现;第四,“特岗计划”受益儿童成年后参与全国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教育收益率更高;第五,“特岗计划”主要是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来提升受益个体的教育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增加其收入。进一步研究发现,“特岗计划”对受益个体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正向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人口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期 v.41;No.184 53-6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教育预测

  • 人口高质量发展旨向下推进中国学前教育免费:经验分析与政策设计

    秦玉友;王玉姣;李佳莹;

    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行学前教育免费可以有效提高儿童整体发展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家庭生育率。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推进学前教育免费已经成为教育政策发展的趋势。在我国,已经有部分地区面向困难群体、部分发达地区和部分重点地区进行了学前教育免费的探索,为我国推进学前教育免费提供了政策基础。人口高质量发展旨向下,我国要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免费的意义,借鉴国外经验,汲取本土智慧,做好政策设计。要从困难群体优先、农村和偏远地区优先、关键经费项目优先、学前一年免费优先分步推进学前教育免费;统筹利用学前教育资源存量,并在资源需求较大的区域适度扩容;建立学前教育公用经费“钱随人走”流动机制和小规模幼儿园公用经费保底机制;构建以环境安全友好、饮食营养充足、睡眠时间充足、活动刺激丰富为核心的学前教育质量观,指导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和幼儿活动的质量建设,保障学前教育免费且优质。

    2025年02期 v.41;No.184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 人口变动下中国学前教育免费的经费需求与供给设计

    丁子元;李娟;

    推进学前教育免费,是降低家庭教育经济负担、提高生育意愿的一项重要政策选择。根据UNDP预测数据,结合对中国在园幼儿城镇化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的预测,测算发现,2025-2050年学前教育学位需求呈现先降后升趋势,在2047年达到峰值后略有下降;城镇学前教育学位需求呈现“先降—后升—再微降”的变化趋势,而乡村学位需求则持续减少。基于对我国学前教育学位需求的预测,从办园条件、师资配备和公用经费维度,测算实施学前教育免费政策后的经费需求。分析发现,2025-2050年,学前教育免费后基本建设经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需求均呈现短期明显下降、中期缓慢增长、长期先升后降的趋势。结合未来学前教育经费需求设计体现积极差异的城乡学前教育经费供给方案,基于城乡幼儿园班级规模与比例测算城乡基本建设经费和公用经费供给,基于不同班级教师平均工作量相等原则测算城乡人员经费供给。测算结果显示,2025-2050年,城镇幼儿园基本建设经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供给均呈现短期回落、中期增长、长期持续上升后小幅回落的趋势;乡村幼儿园基本建设经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供给均持续收缩。

    2025年02期 v.41;No.184 7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8K]

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

  •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已为与可为

    张万朋;王宜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昭示着中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型和跨越。如何更好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发挥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支撑力,是将教育与生产力研究贯穿始终的教育经济学研究面临的时代之问。首先,回顾梳理了西方关于教育与生产力的经典研究,厘清了教育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传统机理和路径。进而,立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经济学者扎根本土实际的研究,总结提炼了教育促进传统生产力发展的中国经验与特色。最后,在深入辨析了新质生产力内涵的基础上,从突出“新”和“质”的双重视角,提出了对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新动向的展望。

    2025年02期 v.41;No.184 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 2025年重点选题

    <正>《教育与经济》立足于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际,密切关注国内外教育经济学发展,坚持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理论、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服务为宗旨。经广泛征求意见,拟定我刊2025年重点选题。

    2025年02期 v.41;No.184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征稿

    <正>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相统合,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重视,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与经济》现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即日起向国内外教育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征稿。

    2025年02期 v.41;No.184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