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

  • 教育人力资本能否赋能中等收入群体扩容?——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张茂聪;黎敏辉;范晓婷;

    教育人力资本是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容的一项重要因素。利用2014年、2016年、2018年、2020年和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二元probit模型,考察教育人力资本能否赋能中等收入群体扩容。研究发现,教育人力资本能够有效赋能中等收入群体扩容,并通过提低效应和稳中效应两大路径实现,具体对应机制为收入机制和就业稳定机制。教育人力资本的提低效应在远离中等收入门槛的弱势群体中具有更强烈的作用,稳中效应则无明显差异。教育人力资本赋能中等收入群体扩容的作用在家庭教育禀赋与城乡维度上呈现显著分化,高水平教育人力资本家庭和城镇家庭往往具有更大的扩容效应,这种分异本质上反映了市场机制下教育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性,而财政教育投入可以通过制度性干预缓解该现象。为此应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坚持扩大容量与提升质量相结合;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扩大学生资助政策覆盖面,构建低收入群体帮扶体系。

    2025年03期 v.41;No.185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 数据治理视野下的产教融合测度: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

    李源;田志磊;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深化,有赖于产教融合数据治理效能的提升,即对相关数据进行汲取、整合和分析的能力。为获得产教融合运行状态的数据信息,本文在对以往测度理论梳理和产教融合测度审视的基础上,以表征测度理论为支撑,构建产教融合测度的思路和程序。测度的基本思路为:根据产业和职业教育之间各类关系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层层拆解,再将具有相同尺度类型的关系聚合为维度指标,并以此维度指标构建测度程序。测度程序可分为定性结构的拆解、经验关系结构的表征、数值关系结构的同态映射、数值关系结构的运算操作。基于上述程序,本文对产教融合所拆解出的布局关系维度进行具体测度探索,以空间布局和专业布局测算出每所职业学校与周围企业的布局融合数据以及县域层面总体的布局融合数据。

    2025年03期 v.41;No.185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

  • 县级政府发展乡村学前教育的履责成效研究——基于全国65县3856名园长的满意度调查

    尹国强;易凌云;

    县级政府作为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责任主体,其履职效能直接影响学前教育质量发展。园长满意度测评不仅是衡量政府履责成效的关键指标,更是推动教育治理优化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从机会供给、质量提升和公平发展3个维度构建包含12项二级指标、38个观测点的评价体系,基于全国65县3856名乡村园长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园长对县级政府履责的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质量提升维度得分显著偏低;园长满意度内部结构不均衡,师资配置、财政投入、园所公平和规划布局等是亟待优化的领域;异质性分析发现,公办性质园、乡镇园和学历较高的园长满意度落差尤为显著。结合深度访谈,研究揭示当前县级政府履职困境:资源统筹能力不足与配置结构性失衡并存,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下政策执行重短期绩效轻长效发展,利益相关主体协同机制缺失引发政策落地虚化等问题。据此提出优化路径:通过分类施策实现资源精准配置,以优化机制提升政策执行效能,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利益整合平台,推动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41;No.185 20-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 高质量教育公平视域下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蔡和;程天君;郭筱琳;

    通过“效率变革”实现更高效率的教育资源配置是促进高质量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路径。传统以“数量”指标为产出结果的效率评估方式已难以契合新时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需求,亟需向以学生实质获得为核心的、聚焦“质量”的效率评估体系转型。基于一项覆盖全国120个区县的大规模测试数据,采用SBM模型对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客观评估,并借助Tobit回归模型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以质量指标为产出结果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规模效率整体较高,但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仍然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突出问题在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滞后。此外,区县教育督导质量对提升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显著效用。为了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建议强化义务教育资源投入的统筹规划,健全义务教育资源使用的监管机制,构建义务教育资源的互融共享模式。

    2025年03期 v.41;No.185 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

  • 成绩好的学生就业质量更高吗?——基于实习经历的调节作用

    冉云芳;陈松柏;杨钋;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已成为当前整个社会的重要议题。基于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论证了学习成绩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并考察了实习经历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学习成绩显著正向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控制学生个体特征和学校特征后,随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学习成绩对就业质量的提升效应逐渐减弱。此外,实习经历在学习成绩与就业质量的关系中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基于上述结论,建议优化课程设置与学业管理,提升学生学业表现与就业竞争力;建立就业支持网络,缩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习经历对就业质量的促进效应。

    2025年03期 v.41;No.185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 学生资助能否弥补弱势学生就业劣势?——需求型资助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起薪的影响研究

    杨琦;岳昌君;管雨婷;

    基于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需求型资助(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起薪的影响。研究表明,需求型资助显著提高了“贫困生”就业起薪,其中,助学金的政策效果优于助学贷款;需求型资助通过增加“贫困生”院校参与、睡眠时间,帮助“贫困生”在高校期间实现更多的人力资本积累,有效缩小其与非“贫困生”的就业差距。然而,需求型资助不能完全消除“贫困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劣势,即便获得了该类资助,“贫困生”的就业起薪仍显著低于未获得资助的非“贫困生”。此外,奖学金与助学金双管齐下更能有效弥合“贫困生”的就业劣势,助学金对于西部地区“贫困生”有更显著的正面影响。

    2025年03期 v.41;No.185 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 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与差异:基于元分析的证据

    向蓉;

    近20年来,关于非认知能力与劳动者工资收入之间关系的讨论备受学界关注,但现有研究结论存在明显分歧。基于国内外32项实证研究的元分析结果表明,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工资收入具有中等程度的显著正向作用,其中,开放性的效应量尤为突出。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情境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对低受教育水平劳动者的影响效应更大,且其积极作用随年龄和工作年限的增长而逐渐增强。基于上述发现,建议:重视非认知能力的技能溢价效应,建立“家庭—学校—企业”链式投资路径;优化“能力—岗位”匹配机制,实现工资收益最大化;制定差异化的群体政策,充分发挥非认知能力的补偿收益优势。

    2025年03期 v.41;No.185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教师队伍建设

  • 教育强国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逻辑与路径

    李明;张旸;

    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乡村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生命线,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其遵循乡村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性升级、乡村师资配置优质均衡的公平性升级、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的专业性升级、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厚植的责任性升级和乡村教师激励机制完善的保障性升级的内在逻辑。为此,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实现路径包括以空间正义理念促进城乡空间平衡与公共规制、以高质量教育公平弥合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以教育家精神引领立德树人与守正创新新方向、以教育数字化助力数字化基建升级与资源互享等方面,从而建成教育强国之师并筑牢强国建设之基。

    2025年03期 v.41;No.185 67-7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 人口变动背景下基础教育城乡师资供求动态匹配与优化:面向2035年的概率预测

    程顺祺;朱宇;王少谷;

    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师资保障是锚定基点战略定位的关键。运用贝叶斯分层概率模型和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对2025-2035年我国基础教育各学段分城乡的师资需求情况开展预测,从存量和增量双重视角分析师资需求的结构差异及其供求的动态匹配。结果显示:我国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将缩减41.03%,师资需求缩减33.98%;基础教育在校生城镇化率将提升至93.35%,相应的城镇师资需求占比也将增至91.72%;师资在学段间和城乡间均存在结构性错配,整体供求矛盾将于“十六五”时期最大化:受延迟退休影响的教师规模近百万人,将需求增量压缩至50万人以下,致使师范生严重过剩。鉴于此,应立足常住人口构建师资动态平衡调节机制,统筹城乡间、学段间的配置,因地制宜探索编制改革,探索教师转岗和弹性退休政策,以人口变动为契机推动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41;No.185 7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教育财政

  •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是否充足?——基于OPAI法及成本函数法的实证测算研究

    候玉娜;张御龙;邓丽娟;

    充足的教育经费是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地位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Odden-Picus充足性指数法和成本函数法评估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充足性,实证测算了资金缺口量,并与经合组织成员国家及国际职教强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我国中职教育生均经费缺口量为7674.246元,其中人员经费缺口量最大;(2)我国东部地区中职教育经费最为充足,西部地区基建经费较充足但人员经费不足,中部地区存在经费“塌陷”问题;(3)我国中职教育经费需在现有经费基础上增加约80%投入才可达到国际充足性标准;(4)目前仅少数省份的中职教育经费能够实现基于成本函数的产出数量及质量虚拟目标。基于此,建议构建中央标准“保底”、省级转移支付的经费投入保障激励机制;优化中职经费支出方式及使用效率,激活社会资源办学动力;构建区域间共享、区域内一体化的经费投入联合互补机制。

    2025年03期 v.41;No.185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 2025年重点选题

    <正>《教育与经济》立足于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际,密切关注国内外教育经济学发展,坚持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理论、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服务为宗旨。经广泛征求意见,拟定我刊2025年重点选题。1.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2.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发展研究3.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研究

    2025年03期 v.41;No.185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征稿

    <正>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相统合,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重视,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与经济》现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即日起向国内外教育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征稿。

    2025年03期 v.41;No.185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