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亦文;陈熙钧;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现代乡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人力资本积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教育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从五大方针出发进行了多维度的结构性差异检验,并检验了不同地理区位的异质性影响,进一步从多个维度探究了教育发展作用于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发展显著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稳健性检验验证了该结论的可靠性,且教育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促进作用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区异质性。机制分析与检验结果表明,教育发展可以通过提高社会人力资本、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以及促进地区城镇化发展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025年05期 v.41;No.187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 贺建风;何韩吉;杜心仪;
本文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指导,构建“教育强国”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3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教育强国”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Kernel密度估计与收敛模型分析“教育强国”发展水平的演进特征与收敛趋势。研究发现:(1)2013-2023年全国及各省份“教育强国”发展水平均稳步提升,且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呈现“追赶效应”。(2)全国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地区“教育强国”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存在不同程度的绝对β和条件β收敛趋势,收敛速度受外部因素影响,呈现东北>中部>东部>西部依次递减的格局。(3)除职业教育现代化维度收敛趋势较弱外,其余维度存在较强的收敛趋势。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应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提高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造血能力;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试点建设校企合作典范,以推动全国教育强国建设协同发展。
2025年05期 v.41;No.187 2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 张洋磊;徐玉胜;
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城市而言,采取引进高校(外生路径)或推动本地高校升格、举办中外合作办学二级学院(内生路径)等方式,是补齐高教短板、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3-2022年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合成控制法,探究这两类高等教育发展路径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类发展路径总体上均对城市创新能力有正向作用,但受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实施时滞的影响。外生发展和内生发展均存在滞后效应,且呈现从短期负效应向长期正效应转化的趋势。异质性分析进一步表明,两类发展路径的具体方式及其效果因城市类型而异。提升高等教育对城市创新的支撑能力,应根据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情况,实施差异化与精准化的政策引导。
2025年05期 v.41;No.187 40-4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代春霞;杜子欣;耿博;
教育代际流动性是衡量社会公平与个体发展机会的关键指标,对理解社会结构和优化教育政策具有重要价值。基于2017-2022年河南省64个县91个村庄的入户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考察了农村地区父母外出务工对其子女教育代际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农村地区子代教育水平整体呈现显著的代际向上流动趋势。第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代际流动存在显著负向效应。具体而言,父母外出务工使子代教育水平实现向上流动的概率显著降低9.9个百分点,向下流动的概率显著提高4.9个百分点,而与父代教育水平持平的概率则显著提高5.0个百分点。在控制个体、家庭及村庄层面的特征变量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第三,机制分析表明,父母外出务工导致亲子共情陪伴时间缺失,是降低子代教育正向代际流动概率的重要途径。异质性分析进一步揭示,父母外出务工对远城村庄子女教育代际流动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但随着家庭收入水平提升,该负向影响呈现弱化趋势。本研究为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个体发展以及制定更具精准性的教育支持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41;No.187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