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

  • 弥合数字鸿沟:教育信息化对城乡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雷万鹏;孙毓;

    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为缩小教育差距的重要路径。为评估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效果,本研究基于4省12县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对城乡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教育信息化对不同学业水平农村学生的学业成绩均有提升效应,尤其是对农村学生中学业成绩处于两端的群体正向影响更大,即同时存在“补差”和“培优”效应,且“补差”效应更为突出;第三,教育信息化对城乡学生学业成绩差距的贡献表现为禀赋效应而非系数效应。具体而言,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分布差异显著扩大了城乡学生学业成绩的差距,而农村学生在从信息技术应用中获得的更高回报,弥合了城乡学生学业成绩差距。基于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缩小城乡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差异,推动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并强化基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教育信息化效果评价。

    2025年05期 v.41;No.187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 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逻辑审视、现实矛盾与实践进路

    赵垣可;王亚琴;

    城乡学校共同体是县域内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在共同发展愿景下建立的互补共进、融合发力的教育发展联合体,呈现出“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文化共融”“情感共生”的特质。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遵循内在的利益逻辑、理念逻辑和制度逻辑,其在实际建设中面临城乡学校利益结构差异、发展理念分歧、共同体制度要素失衡等现实矛盾,亟须推进城乡学校权益公正配置,强化城乡学校发展理念共识,完善城乡学校共同体制度建设。

    2025年05期 v.41;No.187 11-1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

  • 教育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阐释与影响效应

    刘亦文;陈熙钧;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现代乡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人力资本积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教育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从五大方针出发进行了多维度的结构性差异检验,并检验了不同地理区位的异质性影响,进一步从多个维度探究了教育发展作用于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发展显著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稳健性检验验证了该结论的可靠性,且教育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促进作用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区异质性。机制分析与检验结果表明,教育发展可以通过提高社会人力资本、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以及促进地区城镇化发展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025年05期 v.41;No.187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 我国“教育强国”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与收敛性分析

    贺建风;何韩吉;杜心仪;

    本文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指导,构建“教育强国”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3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教育强国”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Kernel密度估计与收敛模型分析“教育强国”发展水平的演进特征与收敛趋势。研究发现:(1)2013-2023年全国及各省份“教育强国”发展水平均稳步提升,且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呈现“追赶效应”。(2)全国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地区“教育强国”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存在不同程度的绝对β和条件β收敛趋势,收敛速度受外部因素影响,呈现东北>中部>东部>西部依次递减的格局。(3)除职业教育现代化维度收敛趋势较弱外,其余维度存在较强的收敛趋势。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应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提高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造血能力;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试点建设校企合作典范,以推动全国教育强国建设协同发展。

    2025年05期 v.41;No.187 2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 外生还是内生:何种高等教育发展路径更能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基于“山河四省”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张洋磊;徐玉胜;

    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城市而言,采取引进高校(外生路径)或推动本地高校升格、举办中外合作办学二级学院(内生路径)等方式,是补齐高教短板、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3-2022年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合成控制法,探究这两类高等教育发展路径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类发展路径总体上均对城市创新能力有正向作用,但受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实施时滞的影响。外生发展和内生发展均存在滞后效应,且呈现从短期负效应向长期正效应转化的趋势。异质性分析进一步表明,两类发展路径的具体方式及其效果因城市类型而异。提升高等教育对城市创新的支撑能力,应根据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情况,实施差异化与精准化的政策引导。

    2025年05期 v.41;No.187 40-4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父母外出务工对教育代际流动的影响:基于河南省农村地区的经验证据

    代春霞;杜子欣;耿博;

    教育代际流动性是衡量社会公平与个体发展机会的关键指标,对理解社会结构和优化教育政策具有重要价值。基于2017-2022年河南省64个县91个村庄的入户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考察了农村地区父母外出务工对其子女教育代际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农村地区子代教育水平整体呈现显著的代际向上流动趋势。第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代际流动存在显著负向效应。具体而言,父母外出务工使子代教育水平实现向上流动的概率显著降低9.9个百分点,向下流动的概率显著提高4.9个百分点,而与父代教育水平持平的概率则显著提高5.0个百分点。在控制个体、家庭及村庄层面的特征变量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第三,机制分析表明,父母外出务工导致亲子共情陪伴时间缺失,是降低子代教育正向代际流动概率的重要途径。异质性分析进一步揭示,父母外出务工对远城村庄子女教育代际流动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但随着家庭收入水平提升,该负向影响呈现弱化趋势。本研究为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个体发展以及制定更具精准性的教育支持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41;No.187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教育财政

  • 财政压力下地方政府的基础教育支出行为:保还是压?

    李祥云;姜耀华;刘铭;

    厘清财政压力下地方政府基础教育财政支出行为选择,对于深化我国基础教育财政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2007-2020年省级数据和动态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财政压力对地方政府不同级次基础教育支出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压力下,地方政府倾向于优先保障义务教育这一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而相应地减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等非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规模,且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更加明显。这一发现表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会根据上级对各级次基础教育的要求不同而采取有“保”有“压”的策略。研究结论对我国财政分权下的基础教育财政制度安排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即若继续坚持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以发挥其信息优势,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地方的财政压力。同时考虑将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逐步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并实现严格的预算约束。

    2025年05期 v.41;No.187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 教育强国背景下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新充足”标准探讨

    叶忠;刘宸旭;

    在教育强国语境下,教育财政投入保障已升格为一种教育战略导向,过往以“总量达标”为核心的充足性标准与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多元需求已不相适配。基于2007-2021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总量持续增长,但省际、学段与区域间非均衡矛盾依然突出。因此,有必要构建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新充足”理论框架:在时间维度上强调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的适配性,在空间维度上构建省级统筹、转移支付、精准补偿的资源配置新机制,在质量维度上确立兼顾投入效能、教育增值与社会效益的评价体系。实践层面,有必要通过优化财政事权划分、构建战略性投入机制、强化质量导向的绩效问责等方式,推动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从“底线保障”向“优质均衡”演进。

    2025年05期 v.41;No.187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教育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杨创;田汉族;王天健;

    建构植根中国实践、彰显本土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是突破中国教育经济学“话语依附”困境、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点。本文旨在系统回应“为何建构”“建构什么”“如何建构”三大核心问题。研究首先批判性揭示了西方主流教育经济学理论在解码中国教育实践时面临的“制度-文化-数据”三重适应性挑战,并指出现阶段中国“经济优势”与“学术话语权”的结构性失衡。基于此,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融合为元理论框架,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系统提炼出公共教育服务制度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共同富裕价值导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视野四大核心理论范畴,勾勒出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图谱。进而,提出一个“五位一体”的构建路径:以文化自觉重塑价值根基,以制度分析锚定学科重心,以问题驱动推动研究转型,以数字赋能把握时代动力,以全球对话拓展学术网络。本研究为建构中国教育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理论蓝图与系统的实践方案。

    2025年05期 v.41;No.187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研究生论坛

  • 教育公平如何影响生育意愿?——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万洋;

    教育与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现有文献主要关注微观教育获得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相对忽视宏观教育分配在生育意愿形成中的作用。为此,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2021年的多期数据,利用“环境-努力”二元分析框架测量省份层面的教育公平,进而运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探讨教育公平对个体生育意愿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教育公平对生育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显示,教育公平通过提升个体的主观福祉、流动预期和社会信任来促进生育意愿;异质性分析揭示,该正向效应在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女性和持有平等性别角色观念的群体中更为明显。研究结论表明,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中具有积极作用。

    2025年05期 v.41;No.187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 2025年重点选题

    <正>《教育与经济》立足于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际,密切关注国内外教育经济学发展,坚持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理论、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服务为宗旨。经广泛征求意见,拟定我刊2025年重点选题。1.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2.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发展研究3.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研究4.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5.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6.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资源保障研究

    2025年05期 v.41;No.187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征稿

    <正>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相统合,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重视,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与经济》现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即日起向国内外教育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征稿。

    2025年05期 v.41;No.187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