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寄宿制学校资源投入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真空的养育环境”使得当前寄宿生普遍面临“寄而难育”困境。基于903名初中寄宿生调查数据,探究乡镇寄宿制学校资源对寄宿生学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师资资源和课外活动资源均能显著促进寄宿生学业发展,但硬件资源未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整体呈现“师资>课外活动>硬件”的特征;第二,在课外活动资源方面,呈现“课外活动丰富度>课外作业时长”的特征;第三,只有在硬件、师资资源跨越投入最低门槛后,课外活动资源的投入对寄宿生学业发展才能实现高效益;第四,课外活动资源投入更有助于提升相对贫困寄宿生学业发展水平,师资资源投入能显著促进家校沟通少的寄宿生学业发展。基于此,应在进一步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以师资投入为重点,提升学校课外活动丰富性,同时重点关注寄宿生中的弱势群体,发挥学校资源的补偿作用,缩小群体学业发展差距。
本文基于一项全国性两期追踪调查数据,在尽可能控制内生性的前提下,探讨家庭教育对子女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权威型、专制型和宽容型教养方式主要促进子女认知能力发展;而增加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提升子女非认知能力水平。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家庭教育,尤其是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初始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的子女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发展均有显著促进作用。机制分析显示,家庭教育通过促使子女交到更高质量的朋友、提高自我教育期望等中间机制,推动子女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双重提升。本研究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家庭教育投入和教养方式对子女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机制,旨在为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政策体系、促进早期人力资本积累提供经验证据。
探究收入不平等对学业成就差距的影响,有助于理解经济不平等与教育代际流动之间的内在关系。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本文旨在探讨家庭收入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以及降低家庭收入不平等能否缩小子女学业成就差距。通过代理变量法解决模型内生性问题后,研究发现:排除先天能力的影响,家庭收入对子女数学和识字成绩均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基于回归的反事实模拟研究表明,降低家庭收入不平等有助于减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数学和识字方面的成绩差距,为进一步缩小学业成就差距,需重点解决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结果既强调了家庭经济状况对子女成绩的重要性,也表明要想提高社会流动性,共同富裕政策在“提低、扩中、调高”的过程中,可重点关注如何持续促进农民增收。
基于全国11省12市123所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数据,本研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探讨作业负担过重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受调查的小学生日均作业时间为57.41分钟,符合“双减”政策低于60分钟的作业时间要求,而初中生日均作业时间为104.87分钟,虽相较于“双减”实施前的调查结果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双减”政策规定的90分钟上限;作业负担过重会抑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分样本检验结果表明,作业负担过重对小学生、女生和农村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负向影响更大,对中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负向影响相对较弱。为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学校应健全作业管理机制,严控学生作业总量;家长应树立科学教育观念,理性看待作业功能;教师应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丰富学生作业形式。
基于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大众点评网和高德地图数据,对“双减”政策的短期效果进行初步评估,研究发现:第一,“双减”政策显著降低了中小学生校外学科类培训的参与率和家庭支出。第二,“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家庭开始转向选择校内课后服务,尤其是托管类课后服务。第三,“双减”政策的影响存在学段、城乡和家庭背景的异质性:从校外培训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地区、母亲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群体,以及家庭人均支出水平位于40%以下和60%~80%的群体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参与率显著降低,而位于80%以上的高收入家庭没有受到影响。当前,在合理规范校外培训发展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政策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存在差异,保障弱势群体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
本研究基于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追踪数据,运用DID、PSM-DID、DDD模型,结合“模糊性—冲突性”政策执行框架与时间资源分配等相关理论,评估“双减”政策不同目标的实施成效与差异化机制。研究发现:校外学科类补习治理呈“低模糊×高冲突”的政治执行特征,政策效果受市场空间与政策执行力度双重调节,市区与试点地区补习参与率显著下降,而村郊、非试点地区效果不显著,体现密集型监管治理的短期有效性和易反弹性;作业减负呈“低模糊×低冲突”的行政执行特征,政策效果显著但同质化严重,对深层教学改革推动有限;家长精力减负呈“高模糊×低冲突”的适应执行特征,释放的时间主要转向生活陪伴,家庭投入由“补习资源分层”转向“亲子陪伴分层”,隐含新型教育分化风险。本文提出“双减”政策三层响应机制框架,揭示不同执行情境的差异路径与成效,为优化减负政策与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制度变迁正在重塑着研究生教育的准入机制和市场回报。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和中国在线联合调查实验数据,分析了研究生教育的进入机会、工作搜寻和职场回报。准入机会方面,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和扩招政策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青少年时期居住环境和高中学校层级深刻影响研究生教育的进入几率。工作搜寻方面,研究生学历具有显著优势,但这种优势因性别和大学学校层级而异:女性简历回应低于男性,而985高校研究生则高于非985高校。职场回报方面,研究生学历对个体的职业收入和社会经济地位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并增加了其进入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的几率。以上发现揭示出研究生教育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深刻影响,而“高考难”到“考研难”的转变,呼吁未来社会分层研究需要关注教育机制的向后推移。
数字经济正重塑社会经济结构,对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产生复杂且深刻影响。聚焦不同学历劳动力从数字经济发展中获取的收入红利差异,从理论层面解析数字经济对就业的挤出与创造效应、对收入的普惠与溢价效应,并利用CLDS2014-2018微观调查数据,匹配地级市宏观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教育收益率,增加了劳动力教育投资的收入回报,且显著拉大了研究生学历与其他学历的收入回报差距,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推动教育收益率增长。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第二产业劳动力教育收益率的提升高于第三产业,对东部地区的提升高于中、西部地区。
高校毕业生教育匹配与专业匹配呈现相互交织状态。基于过度教育视角,使用CLDS2018数据与PSM方法对高校毕业生的研究发现:传统对专业匹配的偏向分析实质上是非过度教育情形下专业匹配收入正效应主导的结果;发生过度教育时,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机制是决定收入回报的主要依据,过度专业供给导致对专业匹配者的需求价格下跌,出现专业错配者收入高于专业匹配者的统计特征;但在外资、大型企业等较高的职业平台上,专业匹配者容易获得相对于专业错配者的生产率优势。
<正>《教育与经济》立足于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际,密切关注国内外教育经济学发展,坚持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理论、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服务为宗旨。经广泛征求意见,拟定我刊2025年重点选题。1.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2.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发展研究3.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研究4.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5.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6.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资源保障研究7.教育发展与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研究
<正>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相统合,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重视,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与经济》现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即日起向国内外教育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征稿。